岐阳三首·其二
元好问〔金朝〕
百二关河草不横,十年戎马暗秦京。
岐阳西望无来信,陇水东流闻哭声。
野蔓有情萦战骨,残阳何意照空城。
从谁细向苍苍问,争遣蚩尤作五兵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号称“百二关河”的三秦啊,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;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,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。
西望岐阳,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;东流的陇水啊,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!
荒野中,情深意厚的蔓草萦绕着战士的尸骨;残阳啊,为何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?
我要从哪里向苍天细细地责问:为何让凶残的蚩尤,制造这杀人的刀兵?
注释
百二关河:秦地险固,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(《史记·高祖本纪·苏林注》)。
苍苍:天。
蚩尤: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蚩尤作乱,黄帝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擒杀蚩尤。”
创作背景
本诗是《岐阳三首》中的第二首。这组诗写于金代末年。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。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发动西征,把版图扩展到中亚和欧洲以后,即致力于南侵。1227年农历六月消灭了建国达190年之久的西夏,前锋直达凤翔(岐阳)。但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死。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初再次围攻凤翔,农历二月凤翔陷落。蒙古兵围攻岐阳,四月城破,作者时任南阳县令,闻变写《岐阳》三首。《岐阳》即写于公元1231年二月前后。凤翔陷落后,蒙军调整部署,分三路扑向金都汴京(今河南开封市),1233年农历正月汴京守将降蒙,时任尚书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问成了蒙军俘虏。先被囚禁在汴京城
简析
《岐阳三首·其二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写岐阳失陷,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;颔联从“望”字生发开去,望中已知音讯断绝、望中如闻陇水呜咽、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;颈联情感极其低沉悲痛;尾联责问上苍,痛恨蚩尤,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。整首诗写岐阳之役的惨状,控诉蒙古军残杀无辜的暴行,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悲愤。
元好问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代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、文坛盟主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他擅作诗、文、词、曲。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,其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有《元遗山先生全集》、《中州集》。 925篇诗文 476条名句
凤栖梧·衰柳疏疏苔满地
王庭筠〔金朝〕
衰柳疏疏苔满地。十二阑干,故国三千里。南去北来人老矣。短亭依旧残阳里。
紫蟹黄柑真解事。似倩西风、劝我归欤未。王粲登临寥落际。雁飞不断天连水。
过晋阳故城书事
元好问〔金朝〕
惠远祠前晋溪水,翠叶银花清见底。
水上西山如卧屏,郁郁苍苍三十里。(三十 一作:三百)
中原北门形势雄,想见城阙云烟中。
望川亭上阅今古,但有麦浪摇春风。
君不见,系舟山头龙角秃,白塔一摧城覆没。
薛王出降民不降,屋瓦乱飞如箭镞。
汾流决入大夏门,府治移著唐明村。
只从巨屏失光彩,河洛几度风烟昏。
东阙苍龙西玉虎,金雀觚棱上云雨。
不论民居与官府,仙佛所庐余百所。
鬼役天才千万古,争教一炬成焦土。
至今父老哭向天,死恨河南往来苦。
南人鬼巫好禨祥,万夫畚锸开连冈。
官街十字改丁字,钉破并州渠亦亡。
几时却到承平了,重看官家筑晋阳。
水调歌头·山家酿初熟
元好问〔金朝〕
少室玉华谷月夕,与希颜、钦叔饮,醉中赋此。玉华诗老,宋洛阳耆英刘几伯寿也。刘有二侍妾,名萱草、芳草,吹铁笛骑牛山间,玉华亭榭遗址在焉。金堂、玉室,嵩山事。石城、琼壁,少室山三十六峰之名也。
山家酿初熟,取醉不论钱。清溪留饮三日,鱼鸟亦欣然。见说玉华诗老,袖有望忧萱草,牛背稳于船。铁笛久埋没,雅曲竟谁传。
坐苍苔,攲乱石,耿不眠。长松夜半悲啸,笙鹤下遥天。天上金堂玉室,地下石城琼壁,别有一山川。把酒问明月,今夕是何年。